長城網訊(記者 王林紅)1-7月,河北省優良天數137天,6項污染物全面下降,臭氧實現2015年以來首次下降……今年以來,河北堅持生態優先,推動綠色發展,堅決打贏藍天、碧水、凈土保衛戰。美麗河北的生態底色日漸亮麗。
持久守護“幸福藍”
每天早上8點,河北省石家莊市的七旬老人王汝春必做的一件事,就是打開自家陽臺,朝西拍攝一張照片。這一習慣王汝春堅持了近7年。
“從2013、2014年跟蹤到現在,我總的感覺是污染的天數越來越少,空氣質量越來越好,藍天白云也越來越多?!闭勗掗g,王汝春把近幾年拍攝的2300多張照片按照好天和污染天進行影像對比,一眼看過去,就能看出天氣的變化來。
2020年1-7月,河北省PM2.5平均濃度47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13.0%,特別是4、5、6、7月份,河北省PM2.5平均濃度分別為33、30、30、34微克/立方米,均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。其中,4月份PM2.5平均濃度為2013年以來首次達標。優良天數137天,同比增加19天。
這份成績單,得益于河北人民齊心“護藍”——
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,今年1-7月,河北省壓減退出煤炭產能150萬噸、焦炭產能62萬噸,淘汰火電機組7.8萬千瓦,關停平板玻璃產能840萬重量箱,工業企業退城搬遷3家。2018年-2020年7月,全省共壓減退出鋼鐵產能4757.4萬噸、水泥產能647.4萬噸、關停平板玻璃產能2310萬重量箱,退城搬遷和關停重點污染工業企業49家,提前超額完成河北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目標任務。
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面,嚴格散煤監管,推進散煤整治攻堅,堅決取締散煤無照經營網點,大力實施清潔取暖工程。
在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方面,大力實施公轉鐵,貨運結構明顯優化。河北省1-7月鐵路貨運量完成2.64億噸,完成率61.5%。41個5萬噸級以上泊位具備岸電供應能力,完成率113.9%;堅決治理柴油貨車污染,出臺《河北省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》,所有生產、進口、銷售和注冊登記的重型城市車輛7月1日起執行第六階段排放標準。
在用地結構調整方面,河北出臺《河北省揚塵污染防治辦法》,組織實施揚塵攻堅月專項行動,建立揚塵污染源清單15015個,發現并整改揚塵問題1300余個。完成建筑施工場地揚塵達標整治6358個,改造工業企業料堆場90家。
扮靚宜居綠色城
一城環碧水,山山皆秀色。近年來,河北各地圍繞“水清岸綠景美”的目標,綠化山川、水系治理、串珠公園建設等一攬子生態工程持續推進。從山區到沿海,從舊城到新城,滿滿的獲得感與幸福感隨綠意和水脈一同延伸。
秦皇島開發區園博園
每天下午,秦皇島開發區園博園內,總是充滿歡聲笑語。開放廣場、翔園生態園、森林體育公園、展園廣場、戴河生態園等園林景觀就像一個個綠色生態氧吧,將開放空間、公共綠地和歷史文化資源有機融合,各具魅力。
“誰能想象得到,原來的采石場竟變成了一個大公園!”秦皇島市老住民張鳳蘭高興地說。
礦山變綠山,白地變綠地。目前,秦皇島開發區已建成區園林綠地種植面積12060畝,公園綠地面積4025畝,比10年前增加了15倍,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.02%、綠地率38%,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.7平方米。
讓山更綠、水更清、地更凈、湖海更美,河北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,全方位、全地域、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。
在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龍河濕地,大批的鷺鳥正從天然濕地遷徙而來。而在幾年前,龍河水資源嚴重不足、自凈能力差、淤積嚴重、景觀缺失。龍江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項目部負責人告訴記者,2018年4月,濕地項目進入場地,當年10月就投入運營。如今,國控斷面水質已經達標?,F在,這里迎來了大群的鳥和各種原生魚類。
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,河北省全面推行河湖長制。省委書記、省長任雙總河長。突出重點流域綜合治理,大力實施白洋淀、衡水湖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,加大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和天然林保護力度;依法取締違規采石場,加強露天礦山整治和生態修復;大力推動節水和水資源循環利用,持續抓好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,水生態環境逐步得到改善……一個天藍、地綠、水清的美麗河北漸行漸近。
2020年上半年,河北省優良水體比例和劣Ⅴ類水體比例均達到“十三五”以來最好水平。74個國考斷面中,達到或優于Ⅲ類(優良)斷面比例64.9%,優于“十三五”終期目標16.2個百分點;劣Ⅴ類斷面比例2.7%,優于“十三五”終期目標23.0個百分點。近岸海域國考監測點位海水水質優良比例達100%。
傳承綠色接力棒
“上世紀80年代,我們村養了1萬多只羊,這些羊每天上山啃樹吃草。從我家房頂向遠處望去,慶溝附近的山上石頭都露著?!眹鷪鰸M族蒙古族自治縣寶元棧鄉35號村村民裴振山介紹說。
2012年,塞罕壩機械林場的造林計劃覆蓋了慶溝附近的大山。樹逐漸多了起來。讓裴振山感到驚訝的是,不放羊,樹多了,山里的野生蘑菇和金蓮花也多了。每年七八月份,村里很多鄉親上山采蘑菇的收入就能達到六七千元,抵得上過去一年的收入。
往山上趕牛羊的沒了,很多農民還主動加入到造林護林隊伍。如今,老裴帶著20多個人的造林施工隊起早貪黑,在塞罕壩附近的荒山上植樹,3年多來,造林1萬多畝,種樹約220萬株。
纖纖不絕林薄成,涓涓不止江河生。如今,像塞罕壩人一樣,愛綠護綠、珍愛自然成為越來越多河北人的追求。
承德市隆化縣鬧海營村的普通村民鄭淑芳,26年來在大黑河的荒山上種活了30多萬株樹。在家與大山之間往返奔波,她走過的路,相當于走了3個“長征”。
秦皇島市的王惠遠老人是一位畫家。他以畫養海,先后投資300多萬元建造人工礁場,讓消失多年的梭子蟹重回北戴河海域,讓已經絕跡多年的多種洄游魚類重新在這里繁衍生息。
邯鄲武安市活水鄉的高如增兄弟7人,早些年一直開鐵礦,現在搞起了生態旅游。七步溝景區2012年開始運行后,游客數量逐漸增多?!拌F礦資源總有采完的時候,保護七步溝,挖掘生態游,這個自然資源祖祖輩輩也不會用完?!备呷缭稣f。
生態文明,不只是造綠,更是發展,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。
為傳承好“綠色接力棒”,給青山綠水搭建起“司法屏障”,河北出臺《河北省生態保護紅線》《河北省河湖保護和治理條例》等,在全國率先建立大氣污染防治調度令制度、率先組建環保警察隊伍、率先啟動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,初步建立條塊結合、各司其職、權責明確、保障有力、權威高效的環境保護管理新體制。
當前,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,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正讓美麗河北的畫卷徐徐展開。